濮阳网讯 12月10日上午,记者了解到,自12月20日起,我省将在10个县(市、区)和6家省级医疗机构启动首批智能审核试点工作,其中濮阳县名列其中。接下来,我省将为试点县(市、区)和医疗机构装上“电子眼”,对其医疗费用合理性进行全面审核,实现医疗服务行为事前提醒、事中监督和事后审核,预防过度医疗。
根据时间安排,12月20日起,我省将在10个县(市、区)和6家省级医疗机构启动首批智能审核试点工作;2016年3月将全面启动省级定点医院智能审核试点,并进一步扩大市、县级试点范围;2016年年底前智能审核工作实现全省覆盖,全面提高我省新农合监管效率、基金使用效益和参合人员受益水平。
据介绍,根据我省新农合有关政策规定及临床诊疗规范,我省建立健全智能审核系统知识库,在此基础上筛选确定药品类、诊疗类、疾病类和其他类等四大类审核规则。按照审核结果的性质和可疑程度,审核规则分为A、B、C三个级别。A级为违规行为明确,无须人工核查的;B级为可疑程度较高,人工核查难度较小的;C级为可疑度较低,或涉及问题较复杂,核查难度较高的。智能审核规则分期上线启用。同时,实行补偿信息全数据审核和实现事前、事中监管,避免不合理医疗行为的发生。
本次智能审核系统的一大亮点,即在开发建设管理端智能审核系统的同时,同步建立医院端控制系统,将审核规则嵌入医院管理系统。这就意味着,对新农合各级定点医疗机构装上“电子眼”,实时监督医生的诊疗行为。
据了解,以往新农合信息的监管,往往是一种事后监管。新系统同步开通医院端控制系统,相当于将管理关口前移,实现医疗服务行为事前提醒、事中监督和事后审核,倒逼医疗机构规范诊疗行为,强化内部管理。如果出现医生接到“警示”后依然不管不顾的情况,卫生部门将组织专家对这次诊疗行为进行评估,确属违规的,当地农合办将拒付相关费用,并对违规行为较严重的医院和医务人员提出处理意见。(记者 李振涛)